Search

•育兒日常•
《#自然結果—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》
睽違三個多月的居家防疫,終於在...

  • Share this:

•育兒日常•
《#自然結果—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》
睽違三個多月的居家防疫,終於在週末參與了久違的親子活動

活動的內容算是Pomi想完成的清單之一,自從防疫在家,她與0先生習慣看起動物頻道,還會討論,也因此讓她只要看動物某個部位,就會分辨是什麼動物,另外還會每天想到就會問一下
👧🏻:可以摸摸snake嗎,很可愛耶
👩:如果有機會體驗這類的課程,或許可以

這次的活動主題就是爬蟲類體驗,不過活動有規定需要3歲以上參加,於是我先問過主辦方與討論後,確定剛2歲半的Pomi也可以參與

除了爬蟲類體驗,活動還有披薩DIY(番茄醬還是民宿老闆自己煮的)、餵食雞、撿蛋、認識獨角仙、植物,另外還有提供餐點及小點心,活動結束後,孩子還能在戶外爬樹、滑車及奔跑嬉戲

在活動結束後,Pomi與小主人一起到處玩
👧🏻:我也要像哥哥還有姐姐一樣,不要穿鞋
👩:腳有可能會在石頭的地上摩擦受傷耶
👧🏻:不會啦 我可以(很有自信且堅決的回)
👩:那妳決定好就好嘍(課題分離,不再多說)

阿德勒曾說:釐清誰是問題的主人。
究竟是小孩或爸媽的問題?
👉這件事最終結果會影響誰
不穿鞋而最後腳受傷的會是孩子,不是父母
👉 誰該負起這件事最終的責任
選擇不穿鞋,最後受傷的責任在於孩子
因為我們已經在事前有溫和的提醒過了,最後決定則是孩子

隨後,不穿鞋的細皮嫩肉,在水泥與石頭地來回摩擦之下,破皮了,小哥哥帶著Pomi到室內表示腳背有破皮流血,需要處理(非常輕微),在民宿主人的協助下,處理了這小小傷口,這過程裡,她很淡定的說著我受傷了,沒有其他的負面情緒與哭鬧
(她大概明白是自己選擇沒有穿鞋而導致)

在許可的環境下,穿鞋與否不在我們家的界線,而是有彈性可以選擇,但我們會事先與孩子提醒,最終的選擇權還是回歸到孩子手中,這不是不聞不問也不是袖手旁觀,因為我們知道孩子正在經驗自然結果,不批評責罵,過程中只做同理與確認

回到家,與Pomi聊聊
👩:腳是因為沒穿鞋子,所以受傷嗎
👧🏻:對,可是我沒有痛痛,也沒事
洗澡完在擦藥
👩:嗯我知道了,覺得下次該怎麼做比較好呢
👧🏻:可以穿鞋子,保護腳
👩:相信下一次妳有能力可以謹慎思考,也能好好對待自己的腳丫

可能幸福學院課程提過,所有的「行為」,都會產生「結果」,如果我們期待孩子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,就需要在教養的過程中,陪伴孩子面對行為所產生的結果,而不是只想要介入或改變孩子的行為

❌ 自然結果不適用的情況:
1、有危險,例如在馬路上玩
2、要花時間訓練,例如練習過馬路
3、影響別人的權益時
4、無法立即體驗到後果,例如不刷牙會導致蛀牙(蛀牙需要長期累積而成而非立即就蛀牙)

🌾 比起恐嚇威脅或是事後責罵,孩子更需要親自感受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